新闻中心
安徽省环保产业上半年运行形势分析报告发布(摘要)
为及时掌握我省环保产业运行形势,在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的统一部署下,安徽省环保产业发展促进会按季度对我省环保产业运行形势展开分析调查,主要有50余家骨干企业参与调查。本报告为2021年二季度和上半年安徽省环保产业运行形势分析,数据采集以二季度为主,一季度为辅,经整理分析,2021年安徽省上半年环保产业运行形势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21年上半年,安徽省环保产业整体营收平稳增长,经营利润稳中略增。从二季度来看,环保产业营收和新增订单持续增加,用工情况总体平稳。
二、企业经营情况
1、营业收入
一季度,安徽省环保企业整体营收仍保持增长,约26.5%企业营收下降。二季度,环保企业整体营收增长较一季度有所增加,从调研和问卷反馈结果来看,57.8%的企业营收同比增加,31.1%的企业营收持平,11.1%的企业营收下降。从细分领域来看,固废综合利用和水污染防治领域二季度营收情况整体好于其他领域,噪声与振动控制、土壤污染防治领域出现分化,营收增长比例和营收下降比例差值较其他领域明显。从企业规模来看,规模较大的企业营收增长情况明显好于中小微企业。营收减少的主要集中在中小微企业。
2、经营利润
一季度,安徽省47%环保企业经营利润有所增长,35.4%的企业利润有所下降。二季度,经营利润整体稳中略增。从调查结果来看,48.8%的环保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28.9%的企业利润与上年同期持平,22.3%的企业利润下降。
从细分领域来看,水污染防治领域企业利润增长情况略好于其他领域,噪声与振动控制领域分化情况较明显。
不同规模企业经营利润变化情况与营收变化情况相似,分化较为明显。规模较大的企业利润增长情况好于中小微企,规模10亿以上的环保企业基本没有出现利润大幅成本缩减的情况;反馈利润减少的主要集中在小微企业。
3、经营成本
一季度47%环保企业经营成本上涨,6.6%的企业成本下降。二季度与一季度相比,环保企业经营成本有所上涨。调查企业中,66.7%的企业反馈成本同比增加,26.7%的企业基本持平,仅有6.6%的企业反馈成本下降。
从不同业务类型来看,环保设备生产制造类企业中,反映成本增加的企业数量占比高达70%;其次是污染治理设施投资运营类企业,反映成本增加的企业数量占比为60%;环境咨询、评价、服务类企业对成本变化反应较低。
4、新增订单
新增订单方面,一季度有41.2%的企业有所增加,29.4%的企业下降。二季度有46.7%的环保企业认为新增订单个数较去年同期增加,35.6%的企业认为新增订单个数同比基本持平,17.7%的企业反映新增订单减少。
5、用工情况
一季度与二季度,用工方面,员工数量总体比较平稳。二季度42.2%的企业员工数量增加,48.9%的企业员工数量持平,8.8%的企业员工数量出现下降。员工工资稳中有增,48.9%的企业员工工资增加,48.9%的企业员工工资持平,2.2%的企业员工工资出现下降。
三、行业运行展望
从调查和问卷结果看,企业对2021年的发展持乐观态度:68.9%的企业预计全年营收增长,其中20%企业认为营收增幅在20%以上;20%的企业预计全年营收较去年基本持平;11.1%的企业预计全年营收较去年下降。
从细分领域调查反馈来看,我省固废综合利用和水污染防治领域二季度营收情况整体好于其他领域。这缘于“十四五”期间国家环境治理深度广度精度将达到新高潮,由此释放出的市场空间十分巨大。在国际国内减污降碳协同目标下,生态环境领域不断拓宽,产业深耕重点有望拓展到促进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生态绿色化转型、绿色生活消费等更广泛深度融合领域,必将助推环保企业可持续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为此我们研判,企业在2021下半年发力的方向建议为:
1、刚需下环境监测延续一路高歌
随着一系列环境监管措施的落地实施,环境监测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千里眼”和“顺风耳”被赋予更多期待。环保督察的常态化必须建立在完善的对各地污染状况的监控体系上,这自然需要强有力的环境监测服务行业做支撑。作为环境管理和科学决策的重要基础,环境应急监测将向精准化发展。据测算,2020年全国环境监测市场规模同比增长25%,远高于前三年增长速度均值16%,预计到2025年精密环境监测设备市场规模将达到2400亿元。与此同时室内空气净化将向专业化发展,预计到2025年,室内空气净化行业市场规模将达2000亿元,其中,医疗场所专用的高精度专业化净化设备市场规模将达600亿元。且未来监测行业的新增空间短期将来自监测点位下沉、网络化监测需求提升,中长期来源于监测指标和领域的进一步拓展。从常规理化指标监测向有毒有害、生物、生态指标监测拓展,将促进细分技术领域专业化发展。长期来看,环境监测行业存在千亿元级市场空间,5年复合增速约为20%。
2、碳达峰和碳中和激生大批“卖碳翁”
根据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形势和要求,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环保产业将迎来三个转变,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控制转变,从过去的单因子控制向协同控制转变,从环保产业常规污染物控制向特殊污染物控制转变。环保产业作为末端产业,在绿色发展的产业体系中,环保产业如仅停留在处理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已经形成的污染物的层面上,其发展空间极为有限。在全新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中,环保产业要融合发展要向全域性绿色产业升级,势必要改造工业、改造农业、改造一二三产业,改造物流、改变消费。绿色环保产业未来将打通生态与环境、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陆地与海洋、生产与生活、室内与室外、地球与太空等,服务于山水林田湖草整个生态环境系统。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也给环保企业带来巨大市场机遇。
7月16号上午,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开市。全国碳市场空间将破万亿,每个环保企业也能做“卖碳翁”,这对很多环保企业来说,对应的是业务效率和战略重点的变化,以及新商业模式构建。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权威专家研判,随着国家“双碳战略”落地实施,未来末端污染治理将走向前端与过程精准控制,传统狭义的环保产业市场将大幅萎缩,且氢能等可再生能源将大放异彩,因此安徽要鼓励固废行业上下游技术的开发,加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资金扶持。
3、行业集聚下“专精特优”成发展方向
我省节能环保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抱团取暖大格局下将技术、产品与服务相集成的节能环保业务综合服务模式可快速增强企业技术实力和资本运作能力,促进中小企业以集团合作的方式规范发展。“十四五”期间,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增强,行业整体竞争力将得到提升,拥有核心技术的中小企业更加趋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中小企业专业化生产和协作配套能力将进一步提高,集成化与差异化相结合将助推我省节能环保产业良性发展。
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的核心是唯有做深做精。做深就是要深耕一个区域、一个园区,对这个区域、这个园区施以全区域、全方位、全周期360°环境综合治理和服务。可为县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垃圾收转运一体化等提供全方位、全过程、全周期的服务。再如围绕一个细分市场,如垃圾焚烧、水务、医疗废水、自动监控等,做专做精,在专一方向技术上持续积累,准确把握和引领行业技术前沿,延伸产业链,持续深耕市场,延伸服务链。继而抓住适合自身发展的产品(技术、服务),形成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4、绿色制造催生智慧环保势不可挡
近年来,人工智能、纳米新材料、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不断创新和突破,为我省节能环保技术创新发展带来诸多机遇。以水处理为例,通过定向培养高效脱氮除磷微生物菌种、采用抗污染的分离膜材料等行业间协同融合手段,大幅提升了水处理效率和效果。通过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相融合,更是催生了智慧环保等新业态,解决了环境及污染信息全面感知、环保数据高速传输,以及应急事件智能决策等传统环保工作痛点,使得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创新。
四、安徽环保产业现状与面临形势
安徽现有近2000家环保企业,从业人员数10万,去年有6家企业成功上市。其中环境监测仪器中光谱、色谱等技术国际先进,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危险废物处理处置技术及装备、污水处理工艺及装备制造能力、水处理药剂制造、除尘脱硫、环境监测仪器制造、污泥处置装备工艺、汽车尾气净化装置等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省府确定省环境厅主抓产业后,高层紧锣密鼓“双招双引”,为引导安徽环保产业可持续稳健发展,省生态环境厅正积极编制出台引领发展方向的产业规划,拟定产业扶持激励政策,继续扶持一批本土各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发挥引领带动功效,产业正踏上开往春天的高铁。
五、政策建议
环保产业是一个跨产业、跨领域、跨地域的新兴行业,需要各部门形成合力,共谋发展。截至目前,安徽省和合肥市出台的系列支持环境产业发展专项政策中,对标苏浙沪依然存在不少短板、顽症和瓶颈。放眼“十四五”,不可否认的是,机遇与挑战共存,就安徽产业界当前现状,我们特做如下建议:
1、打好融资系列 “组合拳”,广辟产业建设输血渠道
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于去年5月联合印发的《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 支持民营节能环保企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实施以来,省级层面尚未能形成系统性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体系,相关环保基金扶持力度不足。民营环保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顽症未得到根本性改善。环保企业普遍轻资产,通过传统银行融资较困难,绿色金融服务体系亟待建立。要加强税赋方面顶层设计,激发产业市场主体活力,呼吁尽快设立省级绿色发展基金。即设立以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及应对气候变化为导向的安徽省绿色发展政府投资基金,重点支持创新型、高附加值、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及突出体现生态价值、环境效益的生态保护工程,充分发挥政府基金返投作用,加快推进证券化进程,打好财政、融资、招商、政府基金“组合拳”,广辟节能环保产业建设资金渠道。
2、构建环境要素整合孵化市场,打造国家级产业交易中心
我省节能环保产业虽然在“十三五”期间实现较大发展,但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在技术装备发展水平、市场需求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我省环保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产业竞争力薄弱,龙头骨干企较少,环保产业园区发展水平落后于长三角地区其他省份,特色环保产业园区数量少、规模小,园区内企业尚未形成上下游良好的分工协作关系,地区产业集聚度和辐射带动作用有待加强。建议充分发挥合肥市科研优势,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依托创新平台,加强关键“卡脖子”技术公关,积极推动重点科研机构尽快入驻我省,争取省里将合肥高新国际环保科技园列为省部、市部共建项目,着力推动集聚区内产业链关联企业协同发展,深化分工合作,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发挥集聚效应,带动整体竞争优势。探索建立以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治理为主要对象的环境专科医院,在条件成熟时,结合国家环境科学研究院的实体化项目,建立全科环境医院。同时,省里应尽快构建环境权益交易与要素整合孵化市场,将产业界与科研院所高校最新科研(包括委托、定向研发等)成果通过统一的平台发布,及时寻找合作方促进成果转化。同时要素平台收集企业排污权、碳排放权、用能权、用水权交易信息接入全国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力争打造成国家级生态产业交易中心。
3、加快产业集聚融合,深化优势产业协同并进
充分发挥我省在环境监测、大气治理、水环境及生态治理等方面优势,加快产业聚集融合。结合大型企业人才资金规模实力,鼓励大型企业进行项目技术分包或服务外包,带动细分领域的精细化发展。围绕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目标,积极与环境产业领域具有先发优势的国家和地区开展产业合作,打造国际环保产业合作联盟。依托中国环境谷、合肥高新国际环保科技园,服务攻坚一批国际先进产业化程度较高的技术和项目,实现国外先进技术向国内转移和转化。同时有计划、有重点的加强本省环境产业优势领域企业技术产品的研发制造和输出,推动产业融合。“双招双引”力求精准招商,要做到产业链上缺什么就招什么商,有的放矢进行补链、强链、固链。
综上,安徽产业无论体量与研发能力等均与与长三角一体化中的沪浙苏有一定差距,但距离就是发展潜力与空间。风物长宜放眼量。期待安徽业界提振信心奋起直追,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后给安徽业界带来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再续产业徽商新传奇。
(资料来源:安徽环保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