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8188cc-WNS认证)官网·Unique Platform

新闻中心

黄河中下游生态环境:过去、现在和未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高度,作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习近平总书记走遍黄河上中下游,分别在郑州、济南、兰州三次召开座谈会,亲自擘画、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发出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号召。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5周年来,黄河中下游地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就。
过去:黄河中下游地区生态脆弱
黄河,被誉为中国的母亲河,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灿烂文明与悠久历史。黄河中下游地区,涵盖山西、河南、山东等省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区域,截至2023年末,沿黄九省区人口约为4.2亿,约占全国人口30%,GDP约占全国25%,且还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新世纪以来,黄河一直“体弱多病”,生态本底差,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等问题尤为突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弱,沿黄各省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尤为突出。
水资源保障形势严峻。黄河水资源总量仅为长江的7%,承担着全国12%的人口、17%的耕地、50多个大中城市的供水任务,水资源利用率高达80%,远超国际公认的40%警戒线,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7%。其中黄河中下游地区因大部分处于北温带,降雨量较为集中,仅汛期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80%左右,而其他时间降雨量极少。
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90%以上黄河泥沙来源于此,导致黄河多年平均含沙量37kg/m³。中下游的水污染问题同样严重,除有农业、工业和城镇三个方面的污染源,还有尾矿库污染,由此导致的草地退化、湿地萎缩等环境问题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功能严重退化。
水沙矛盾突出。因黄河流域大都位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降水较少、植被覆盖率较低,加之泥沙问题十分严重。在黄河下游地区泥沙淤积情况比较严重,成为黄河流域水沙矛盾最为突出的区域,在华北平原地区绝大部分河段河床高出地面3~5米,部分河段高出10米,给沿线城市带来极大安全隐患,不仅威胁到了当地居民的生存与发展,也对整个国家的生态安全构成了重大威胁。
现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生态保护成就斐然
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与治理工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和规划方案,并把其上升为国家战略。为了确保黄河中下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的顺利推进,山西省制定了《山西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条例》,明确了生态保护、污染防治、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等方面的具体措施;河南省则实施“四水同治”(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统筹治理)战略,2021年4月,河南、山东两省签署黄河流域首个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形成了新时代黄河协同治理的典范,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生态保护与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开源节流,缓解用水压力。首先是缓解黄河流域的用水压力,科学借助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减少黄河的取水量。其次是深入贯彻节水优先战略,因地制宜实施合理的节水措施,近年来通过多方联动实现流域农业节水22亿m³以上,河南省2023年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较上年下降10.5%、27.2%。面对水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黄河中下游地区把节水作为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根本出路,深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这包括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加强工业节水减排、加强城镇节水降损和推广节水器具和节水型生活方式。同时,建立健全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强化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管理,严格限制高耗水项目发展。截止到2023年,潼关、小浪底、花园口三个水文监测站年径流量分别为270.3、268.5、307.1亿m³,从数据看黄河中下游的水资源情况近年来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善。
生态环境整体好转、局部实现良性循环。黄河流域林草覆盖率显著提高,普遍提高10%~30%,以黄土高原为例,植被覆盖度指数由1999年的32%增加到2018年的63%,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扭转,截至目前,河南已建成自三门峡至开封的沿黄1200多公里的复合型生态廊道,干流右岸全线贯通。其次是生态环境的整治,黄河水利委员会与流域九省区联合,不断加强河湖管理和生态环境治理,依法清理整治河道内“四乱”问题,清理污染水域面积约 7000 亩、清理非法占用河道3950千米、整改拆除违法建筑316万平方米,这些问题的整治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
水沙矛盾大幅缓解。新世纪之前黄河中下游输沙量高达11亿吨左右,进入新时代以后,黄河中下游输沙量呈剧烈下降态势,2023年潼关、小浪底水文站年均输沙量分别为0.953、1.44亿吨,较近十年来的平均输沙量1.61、1.78大幅度减少,其中潼关水文站较2012年输沙量2.06亿吨大幅下降,含沙量分别为3.53、5.36,潼关站与2012年的5.86比较少了40%以上,特别是从黑石关站、武陟站两个水文监测站的情况看,2023年输沙量均为0。水沙矛盾的缓解除与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退耕还林还草、淤地坝建设和坡耕地整治等一系列生态工程有关,还与区域内的调水调沙工程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古贤水库对泥沙的调控具有显著作用。从黄河中下游的长治久安来看,近年来并未出现大规模的水沙灾害问题。
在水土保持方面,沿黄流域各地积极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坡耕地改造等工程,有效减少了水土流失面积;在污染治理方面,各地加强了工业污染源治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显著改善了水质状况,2023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陶岔水质持续达到I类,总干渠稳定保持在Ⅱ类及以上水平;在生态修复方面,各地通过植树造林、湿地恢复等措施,逐步恢复了受损的生态系统。2023年河南省水土流失面积19832km²,与2022年20310km²相比下降478km²,治理成效显著。
高质量发展卓有成效。在加强生态保护的同时,黄河中下游地区也注重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绿色低碳转型等方式,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一批新兴产业和绿色产业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蓬勃发展,为区域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仅从2019年黄河流域各省区一、二、三产业生产总值来看分别为2万亿、10万亿、12.5万亿,其第三产业的发展已经超过第一和第二产业。到2024年上半年黄河流域的河南省三次产业比重从2019年的8.6∶42.9∶48.5优化为2024年上半年的7.5∶39.4∶53.1。据2023年统计数据显示,黄河流域地区GDP总值约为31.64万亿元,约占全国总量的四分之一;中下游地区省份GDP为23.53万亿,占流域总量的74.3%以上,特别是位于中下游地区的山东省和河南省的GDP总值占总值的47.7%以上。根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 2022》评价结果,沿黄中下游省区的山东和陕西进入全国前十名,数据表明黄河流域中下游省区科技创新发展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不仅如此,党的十八大以后,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GDP能耗也实现了连年下降,例如山西省在2023年的GDP能耗已下降至517.64单位能耗,出现了断崖式下降,这些数字的背后是黄河高质量发展的真实写照。
随着各项治理措施的深入实施,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以河南省大气污染的整治为例,全省PM10、PM2.5浓度分别从2019年的96微克/立方米、59微克/立方米下降至2023年的73.8微克/立方米、45.3微克/立方米,城市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从2019年的52.7%提高到2023年的68.0%。流域水质全面提高,优良水质比例逐年上升;黑臭水体得到有效治理,城市河道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湿地保护和恢复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未来:黄河中下游地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

尽管新时代黄河中下游的生态保护与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未来,我们将继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深化黄河中下游的生态保护与治理工作,更加注重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协同性,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新时代黄河中下游的生态保护与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不断推动黄河中下游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和经济社会的绿色高质量发展。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努力,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

来源:大河网